AI 眼镜,需要「自来水」。作者 | 张勇毅 编辑| 靖宇站在 2024 年年底,国内「百镜大战」已经正式打响的当下,再谈论 Ray-Ban Meta 似乎已经有点「过版本」,甚至在科技圈,已经很少有人会对「佩戴着 Ray-Ban Meta」这件事感到奇怪。但当你身边十个人中有超过四个人都在佩戴 Ray-Ban Meta 时,还是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这就是近期我在深圳出差时的感受。这种场景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布会上更为明显:甚至有几个瞬间,我都明显感到身边的 Ray-Ban 的数量,甚至比这款 AI 眼镜在美国湾区的出现频率还要更高。从观察来看,虽然当前 Ray-Ban Meta 的用户还先主要聚集在科技行业相关从业者之间,但从自媒体博主,到深圳硬件公司的创业者,都分布着 Ray-Ban Meta 的拥趸。这样的现象之所以「诡异」,并不只是因为 Ray-Ban Meta 是首款做到如此高频率出现的智能眼镜,还有这款产品从未在中国正式开售的事实。甚至 Ray-Ban Meta 也没有在紧邻深圳的香港发售,这意味着购买一副 Ray-Ban Meta 实际上还有相对更高的学习成本。甚至,笔者碰到有的同行,一次携带两套 AI 眼镜,以满足全天使用的需求。AI眼镜确实要火了吗?以 Meta AI 为代表的 AI 眼镜,又是如何让消费者乖乖掏钱的?
01
「四眼」,有了新意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以 Ray-Ban Meta 为首的智能眼镜,其实并不能与以往带有显示功能的 AR 眼镜混为一谈,不然就很容易忽视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智能功能之外,首先是一副有着高可用性的正常眼镜。在 Ray-Ban Meta 二代发售的初期,海外博主对于 Ray-Ban 的推荐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刻板印象」:你必须先是一个「太阳镜爱好者」,你才有可能是 Ray-Ban Meta 眼镜的目标用户,反之则很难将它作为日常佩戴产品每天使用。但这个刻板规则在中国就迅速被改变,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有着近七亿的庞大近视人群。在高校学生以及互联网行业近视人群的比例更是能突破 80%。这一「社会问题」,在遇到智能眼镜的普及时,反而变成了一种奇特的「市场特色」:由于对近视用户,佩戴一副眼镜本身已经是属于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习惯动作,因此以往 AR 眼镜做梦都在不断追求的「让用户每天佩戴超过四个小时」目标,在遇到中国用户之后瞬间变成了「基本操作」。除了眼镜这一载体本身所赋予的属性,2024 下半年快速降低的购买成本,也在助推着 Ray-Ban Meta 在中国内地的用户数量爆发。由于国内用户大多还是依靠包括闲鱼在内的国内代购来入手 Ray-Ban Meta,所以在人群中最常见到的,其实还是黑色经典款——百搭配色意味着适合大多数用户,也意味着在大批量进货的代购商眼里最受欢迎,因此售价往往也是最低的版本。据一位闲鱼卖家介绍,仅闲鱼一个平台,近期每周就能出货超过三百副,他还引入了为用户提供第三方配件以及配镜服务的支持,让更多新手用户降低学习成本与使用门槛。在这样的大规模出货支持下,当前二手平台一副全新 Ray-Ban Meta 售价仅有 1900 元人民币左右——这个价格已经与售价 1899 元的 AirPods Pro 几乎相同——这更给了一些用户「用智能眼镜去替换耳机」的一个迈出第一步的尝鲜动机。但这其实还并非当前购入 Ray-Ban Meta 的「史低价」:在黑五或圣诞期间叠加电商平台的返代金券折扣,实际价格甚至能到 1400 元。这让黑色星期五期间,出现不少外媒打出了「买 AirPods 不如买 Ray-Ban Meta」的标题「带货」。Ray-Ban Meta 降价之后更香了|图片来源:ZDNET在全天佩戴眼镜成为硬性需求之后,续航成为了明显的短板。Ray-Ban Meta 实际使用续航只有四个小时,因此对于一部分爱好者,购买两副 Ray-Ban 同时使用才是常态。在其中一副眼镜的电量耗尽后,可以从充电盒中拿出另一副「无缝」切换使用。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这样的组合已经足以满足全天的正常使用,但仍然有极少数用户会为了实现真正的多日续航,会再多购买一副,组成两个充电盒三副眼镜的「超级组合」。一位深圳自媒体博主在向笔者介绍他的这种搭配时,表示如此极致的搭配,目的就是为了在重度录制视频以及通话需求面前,能做到「永远戴着一副眼镜」。对这些重度用户来讲,目前限制他们的因素只有软件。目前 Meta 限制同一部手机最多只能配对两副眼镜,而大部分用户每天日常生活最常用来接收通知/短信等消息的设备,往往也集中在一部手机上。他也承认 Ray-Ban Meta 在音质上其实完全不能与 AirPods 相提并论,但已经足够满足电话会议或是微信语音这样的日常通话需求。但他此前在使用 AirPods 时,却从未动过「全天都佩戴着 AirPods」的想法。「毕竟戴着眼镜对别人来讲不会很奇怪,戴着耳机的话多少还是会有些不方便的」。这里他指的当然是以 AirPods 为代表的 TWS 耳机戴在耳朵上,经常会被别人误认为处于一种「勿扰模式」,对方会因此难以判断是否方便沟通,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沟通的情况。开放式设计的骨传导耳机倒能避免这个问题,但这类产品往往在与眼镜搭配时容易出现干涉问题,这一点对于眼镜用户来讲并不算特别友好,因此整合了耳机属性的智能眼镜,在满足上述需求的同时,也真正让用户觉得「全天佩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这个产品逻辑其实与近两年华为、小米推出的「音频眼镜」有很强的相似之处——这些音频眼镜并没有过多强调 AI 或拍照相关功能,但同样快速收获了一批用户,并成为智能眼镜市场中销量最高的品类。国产智能眼镜市场占有率分布图|图片来源:洛图科技但在 Ray-Ban Meta 之前,鲜有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出这种爆发性的增长趋势:这些产品往往难以摆脱小众的标签,即使已经做到细分赛道出货冠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很少能见到佩戴着这些眼镜的用户。对 Ray-Ban Meta 而言,破解这一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那做到前无古人的「时尚」属性。
02
人人都爱时尚显然,仅仅是「取代 AirPods」,还并不足以让 Ray-Ban Meta 成为这样一款受到众多用户喜爱的智能眼镜。大部分中国用户,并没有使用 Instagram 或是 WhatsApp 的习惯,也就意味眼镜支持的各种 Meta 软件增强功能,其实也并非这些中国用户购买的首要需求——在笔者接触到的数名 Ray-Ban Meta 重度用户中,甚至有几位在日常完全不会使用 Meta AI 的相关对话辅助功能。Meta 手机端配对 App 中提供第一方 App 的功能适配|图片来源:极客公园对不少普通用户来讲,自己是否喜欢眼镜外观这件事,显然优先级要比「智能功能是否完善」要更高——这往往是此前众多智能眼镜品牌忽视的一点。而 Meta 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远超硬件厂商的前瞻视野,一直通过与行业内顶级的眼镜配件品牌合作,通过强化 Ray-Ban Meta 的时尚属性来拓展更多的用户群。在 Ray-Ban Meta 二代发布后,Meta 没有像一般传统硬件一样开始聚焦于软件更新,而是仍然持续投入资源,拓展着眼镜的外观设计,仅今年就发布了三个新镜架款式,并在官网提供了超过两百种的款式搭配组合,让 Ray-Ban Meta 拥有了超过 Apple Watch 的时尚属性。普通用户也更愿意将它作为 EDC(日常随身物品,Everyday Carry)穿搭出街,不会有电子产品自带的浓重「电子产品」标签。「这是除 iPhone 之外,第一次我买数码产品让她很喜欢」,一位深圳的 Ray-Ban Meta 用户,同时也是硬件创业公司员工向笔者介绍到给他最近的女朋友买的新款 Skyler 镜框版本——这就是 Meta 在今年十月刚刚推出的镜架版本,相比男士更加偏爱的经典 Wayfarer 飞行员款以及 Headliner 版本,这款凭借着更加时尚的外观上市后受到了不少女性用户的喜爱。Meta 于十月推出的新款 Skyler 镜框,受到不少女性用户青睐|图片来源:Meta除了眼镜镜架款式,Meta 还在一直探索着 Ray-Ban Meta 作为眼镜的时尚属性,例如更有科技感的限量全透明款,如今同样受到中国用户热捧,甚至实际销售价格被炒至 8000 元以上;还有以及根据外部紫外线程度极速变色,在普通镜片与墨镜之间切换的镜片定制选项。这些都是完全不同于此前智能眼镜的「新套路」,已经随着 Ray-Ban Meta 在世界各地,甚至是从未真正上市的市场大获成功,证明了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在国内市场被炒到超过八千元的透明款 Ray-Ban Meta|图片来源:Meta
03
已经开启的「百镜大战」从这些实际用户的体验中,其实不难看出,Ray-Ban Meta 在深圳的高频出现,既有用户的快速增长,也离不开用户愿意全天佩戴这一点的加持,大幅提升了它的「出镜率」。在同时解决了「全天佩戴」与「时尚」这两个关键需求之后,Ray-Ban Meta 快速收获了用户之间的自发认同,并取代了原本 AirPods 的生态位——「毕竟眼镜大部分时候都戴在脸上,自然不容易像 AirPods 一样乱丢」。毫无疑问的是,在有着众多 Ray-Ban Meta 狂热用户、「人杰地灵」的深圳,同样也在孕育着众多 Ray-Ban Meta 的竞品:据不完全统计,仅 2024 年下半年,就已经有各行各业的硬件厂商涌入这条赛道,希望分一杯羹。其中不仅有雷鸟、魅族这样的传统 AR 眼镜大厂,也有众多类似谷东科技、影目科技这样的创业公司,乃至像闪极这样此前完全没有 AI 眼镜制造经验的硬件品牌。回车科技(LookTech)发布的 AI 眼镜,外观设计与 Ray-Ban Meta 高度接近 | 图片来源:回车科技官网Ray-Ban Meta 的成功与目前 AR 眼镜行业中的一个声音「AR 眼镜将会取代手机」相反,Ray-Ban Meta 能快速收获大量普通用户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因为它完全不能取代智能手机,并且无论是与手机还是手表等设备搭配使用,都能获得不错的体验。最重要的或许还是:它是一款真正能够解放双手的智能硬件。目前 Ray-Ban Meta 在实用与时尚之间的探索,恰恰说明了智能眼镜正处于从小众的「极客玩具」,真正走向大众消费品的阶段。Apple Watch 早期在宣传上同样将时尚属性作为其主要卖点,但后来随着健康监测传感器的快速小型化与完善,迅速找到「健康/专业健身监测工具」的新定位,并在 2022 年年销量已经突破了 5000 万。比起新品发布时的轰轰烈烈,或许这种用户之间自发的「安利」,更能提升产品在普通用户之间的知名度,也意味着智能眼镜在「实用」+「时尚」这一组合拳下,真正找到了能够俘获用户的一条捷径。*头图来源:Ray-Ban Meta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直播预告?想看国际最先进水平的 AI 公司如何看待 AI 吗??想看最火的机器人公司怎么展望未来吗??想看最有调性的科技公司怎么在这个时代做产品吗??好险!差点就错过他们的分享了!12 月 18 日(周三) 13:30,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5 直播进行时!锁定视频号直播间,2025 年科技趋势全部都有!
AI 眼镜,需要「自来水」。作者 | 张勇毅 编辑| 靖宇站在 2024 年年底,国内「百镜大战」已经正式打响的当下,再谈论 Ray-Ban Meta 似乎已经有点「过版本」,甚至在科技圈,已经很少有人会对「佩戴着 Ray-Ban Meta」这件事感到奇怪。但当你身边十个人中有超过四个人都在佩戴 Ray-Ban Meta 时,还是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这就是近期我在深圳出差时的感受。这种场景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布会上更为明显:甚至有几个瞬间,我都明显感到身边的 Ray-Ban 的数量,甚至比这款 AI 眼镜在美国湾区的出现频率还要更高。从观察来看,虽然当前 Ray-Ban Meta 的用户还先主要聚集在科技行业相关从业者之间,但从自媒体博主,到深圳硬件公司的创业者,都分布着 Ray-Ban Meta 的拥趸。这样的现象之所以「诡异」,并不只是因为 Ray-Ban Meta 是首款做到如此高频率出现的智能眼镜,还有这款产品从未在中国正式开售的事实。甚至 Ray-Ban Meta 也没有在紧邻深圳的香港发售,这意味着购买一副 Ray-Ban Meta 实际上还有相对更高的学习成本。甚至,笔者碰到有的同行,一次携带两套 AI 眼镜,以满足全天使用的需求。AI眼镜确实要火了吗?以 Meta AI 为代表的 AI 眼镜,又是如何让消费者乖乖掏钱的?
01
「四眼」,有了新意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以 Ray-Ban Meta 为首的智能眼镜,其实并不能与以往带有显示功能的 AR 眼镜混为一谈,不然就很容易忽视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智能功能之外,首先是一副有着高可用性的正常眼镜。在 Ray-Ban Meta 二代发售的初期,海外博主对于 Ray-Ban 的推荐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刻板印象」:你必须先是一个「太阳镜爱好者」,你才有可能是 Ray-Ban Meta 眼镜的目标用户,反之则很难将它作为日常佩戴产品每天使用。但这个刻板规则在中国就迅速被改变,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有着近七亿的庞大近视人群。在高校学生以及互联网行业近视人群的比例更是能突破 80%。这一「社会问题」,在遇到智能眼镜的普及时,反而变成了一种奇特的「市场特色」:由于对近视用户,佩戴一副眼镜本身已经是属于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习惯动作,因此以往 AR 眼镜做梦都在不断追求的「让用户每天佩戴超过四个小时」目标,在遇到中国用户之后瞬间变成了「基本操作」。除了眼镜这一载体本身所赋予的属性,2024 下半年快速降低的购买成本,也在助推着 Ray-Ban Meta 在中国内地的用户数量爆发。由于国内用户大多还是依靠包括闲鱼在内的国内代购来入手 Ray-Ban Meta,所以在人群中最常见到的,其实还是黑色经典款——百搭配色意味着适合大多数用户,也意味着在大批量进货的代购商眼里最受欢迎,因此售价往往也是最低的版本。据一位闲鱼卖家介绍,仅闲鱼一个平台,近期每周就能出货超过三百副,他还引入了为用户提供第三方配件以及配镜服务的支持,让更多新手用户降低学习成本与使用门槛。在这样的大规模出货支持下,当前二手平台一副全新 Ray-Ban Meta 售价仅有 1900 元人民币左右——这个价格已经与售价 1899 元的 AirPods Pro 几乎相同——这更给了一些用户「用智能眼镜去替换耳机」的一个迈出第一步的尝鲜动机。但这其实还并非当前购入 Ray-Ban Meta 的「史低价」:在黑五或圣诞期间叠加电商平台的返代金券折扣,实际价格甚至能到 1400 元。这让黑色星期五期间,出现不少外媒打出了「买 AirPods 不如买 Ray-Ban Meta」的标题「带货」。Ray-Ban Meta 降价之后更香了|图片来源:ZDNET在全天佩戴眼镜成为硬性需求之后,续航成为了明显的短板。Ray-Ban Meta 实际使用续航只有四个小时,因此对于一部分爱好者,购买两副 Ray-Ban 同时使用才是常态。在其中一副眼镜的电量耗尽后,可以从充电盒中拿出另一副「无缝」切换使用。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这样的组合已经足以满足全天的正常使用,但仍然有极少数用户会为了实现真正的多日续航,会再多购买一副,组成两个充电盒三副眼镜的「超级组合」。一位深圳自媒体博主在向笔者介绍他的这种搭配时,表示如此极致的搭配,目的就是为了在重度录制视频以及通话需求面前,能做到「永远戴着一副眼镜」。对这些重度用户来讲,目前限制他们的因素只有软件。目前 Meta 限制同一部手机最多只能配对两副眼镜,而大部分用户每天日常生活最常用来接收通知/短信等消息的设备,往往也集中在一部手机上。他也承认 Ray-Ban Meta 在音质上其实完全不能与 AirPods 相提并论,但已经足够满足电话会议或是微信语音这样的日常通话需求。但他此前在使用 AirPods 时,却从未动过「全天都佩戴着 AirPods」的想法。「毕竟戴着眼镜对别人来讲不会很奇怪,戴着耳机的话多少还是会有些不方便的」。这里他指的当然是以 AirPods 为代表的 TWS 耳机戴在耳朵上,经常会被别人误认为处于一种「勿扰模式」,对方会因此难以判断是否方便沟通,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沟通的情况。开放式设计的骨传导耳机倒能避免这个问题,但这类产品往往在与眼镜搭配时容易出现干涉问题,这一点对于眼镜用户来讲并不算特别友好,因此整合了耳机属性的智能眼镜,在满足上述需求的同时,也真正让用户觉得「全天佩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这个产品逻辑其实与近两年华为、小米推出的「音频眼镜」有很强的相似之处——这些音频眼镜并没有过多强调 AI 或拍照相关功能,但同样快速收获了一批用户,并成为智能眼镜市场中销量最高的品类。国产智能眼镜市场占有率分布图|图片来源:洛图科技但在 Ray-Ban Meta 之前,鲜有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出这种爆发性的增长趋势:这些产品往往难以摆脱小众的标签,即使已经做到细分赛道出货冠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很少能见到佩戴着这些眼镜的用户。对 Ray-Ban Meta 而言,破解这一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那做到前无古人的「时尚」属性。
02
人人都爱时尚显然,仅仅是「取代 AirPods」,还并不足以让 Ray-Ban Meta 成为这样一款受到众多用户喜爱的智能眼镜。大部分中国用户,并没有使用 Instagram 或是 WhatsApp 的习惯,也就意味眼镜支持的各种 Meta 软件增强功能,其实也并非这些中国用户购买的首要需求——在笔者接触到的数名 Ray-Ban Meta 重度用户中,甚至有几位在日常完全不会使用 Meta AI 的相关对话辅助功能。Meta 手机端配对 App 中提供第一方 App 的功能适配|图片来源:极客公园对不少普通用户来讲,自己是否喜欢眼镜外观这件事,显然优先级要比「智能功能是否完善」要更高——这往往是此前众多智能眼镜品牌忽视的一点。而 Meta 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远超硬件厂商的前瞻视野,一直通过与行业内顶级的眼镜配件品牌合作,通过强化 Ray-Ban Meta 的时尚属性来拓展更多的用户群。在 Ray-Ban Meta 二代发布后,Meta 没有像一般传统硬件一样开始聚焦于软件更新,而是仍然持续投入资源,拓展着眼镜的外观设计,仅今年就发布了三个新镜架款式,并在官网提供了超过两百种的款式搭配组合,让 Ray-Ban Meta 拥有了超过 Apple Watch 的时尚属性。普通用户也更愿意将它作为 EDC(日常随身物品,Everyday Carry)穿搭出街,不会有电子产品自带的浓重「电子产品」标签。「这是除 iPhone 之外,第一次我买数码产品让她很喜欢」,一位深圳的 Ray-Ban Meta 用户,同时也是硬件创业公司员工向笔者介绍到给他最近的女朋友买的新款 Skyler 镜框版本——这就是 Meta 在今年十月刚刚推出的镜架版本,相比男士更加偏爱的经典 Wayfarer 飞行员款以及 Headliner 版本,这款凭借着更加时尚的外观上市后受到了不少女性用户的喜爱。Meta 于十月推出的新款 Skyler 镜框,受到不少女性用户青睐|图片来源:Meta除了眼镜镜架款式,Meta 还在一直探索着 Ray-Ban Meta 作为眼镜的时尚属性,例如更有科技感的限量全透明款,如今同样受到中国用户热捧,甚至实际销售价格被炒至 8000 元以上;还有以及根据外部紫外线程度极速变色,在普通镜片与墨镜之间切换的镜片定制选项。这些都是完全不同于此前智能眼镜的「新套路」,已经随着 Ray-Ban Meta 在世界各地,甚至是从未真正上市的市场大获成功,证明了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在国内市场被炒到超过八千元的透明款 Ray-Ban Meta|图片来源:Meta
03
已经开启的「百镜大战」从这些实际用户的体验中,其实不难看出,Ray-Ban Meta 在深圳的高频出现,既有用户的快速增长,也离不开用户愿意全天佩戴这一点的加持,大幅提升了它的「出镜率」。在同时解决了「全天佩戴」与「时尚」这两个关键需求之后,Ray-Ban Meta 快速收获了用户之间的自发认同,并取代了原本 AirPods 的生态位——「毕竟眼镜大部分时候都戴在脸上,自然不容易像 AirPods 一样乱丢」。毫无疑问的是,在有着众多 Ray-Ban Meta 狂热用户、「人杰地灵」的深圳,同样也在孕育着众多 Ray-Ban Meta 的竞品:据不完全统计,仅 2024 年下半年,就已经有各行各业的硬件厂商涌入这条赛道,希望分一杯羹。其中不仅有雷鸟、魅族这样的传统 AR 眼镜大厂,也有众多类似谷东科技、影目科技这样的创业公司,乃至像闪极这样此前完全没有 AI 眼镜制造经验的硬件品牌。回车科技(LookTech)发布的 AI 眼镜,外观设计与 Ray-Ban Meta 高度接近 | 图片来源:回车科技官网Ray-Ban Meta 的成功与目前 AR 眼镜行业中的一个声音「AR 眼镜将会取代手机」相反,Ray-Ban Meta 能快速收获大量普通用户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因为它完全不能取代智能手机,并且无论是与手机还是手表等设备搭配使用,都能获得不错的体验。最重要的或许还是:它是一款真正能够解放双手的智能硬件。目前 Ray-Ban Meta 在实用与时尚之间的探索,恰恰说明了智能眼镜正处于从小众的「极客玩具」,真正走向大众消费品的阶段。Apple Watch 早期在宣传上同样将时尚属性作为其主要卖点,但后来随着健康监测传感器的快速小型化与完善,迅速找到「健康/专业健身监测工具」的新定位,并在 2022 年年销量已经突破了 5000 万。比起新品发布时的轰轰烈烈,或许这种用户之间自发的「安利」,更能提升产品在普通用户之间的知名度,也意味着智能眼镜在「实用」+「时尚」这一组合拳下,真正找到了能够俘获用户的一条捷径。*头图来源:Ray-Ban Meta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直播预告?想看国际最先进水平的 AI 公司如何看待 AI 吗??想看最火的机器人公司怎么展望未来吗??想看最有调性的科技公司怎么在这个时代做产品吗??好险!差点就错过他们的分享了!12 月 18 日(周三) 13:30,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5 直播进行时!锁定视频号直播间,2025 年科技趋势全部都有!